top of page

林安梧:關於中國哲學的話語和方法

*本文轉載自「儒家網」 >原始連結


林安梧:關于中國哲學的話語和方法

作者:胡鵬

來源:嶽麓書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十六日己酉 耶稣2015年6月2日




2015年6月1日晚7點,明倫堂講會第166期學術講座在中國書院博物館報告廳如期舉行。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元亨書院山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林安梧教授做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以“關于中國哲學的話語與方式”爲題,和現場師生進行暢談。本次講座由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主持。


作爲後新儒學的學者,林教授認爲目前對于中國哲學的研究存在着一個極大的困境,那就是在诠釋中國哲學時,研究者會不自覺的運用西方哲學的話語作爲範式,而缺乏自己獨特的主體性的話語模式。針對這一困境,林教授認爲中國哲學相較于西方哲學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國哲學不必以西方的話語系統爲準則。在這裏,林教授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即将中國哲學比作筷子,西方哲學比作叉子,認爲如果将叉子作爲吃飯工具準則的話,那麽筷子将會成爲最差的叉子。這個比喻形象地闡述了不能将西方哲學的話語系統作爲研究中國哲學的範式。


林教授還認爲中國哲學自身有着豐富而獨特的話語系統,古代有古典生活語言和古典學術語言,現代有現代生活語言和現代學術語言。在這四種話語中,中國哲學的話語必須源于中國的古典生活話語。中國古典話語的基礎在于漢字。漢字是象形文字,這與西方語言不同,它是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存在,從文字上闡發宇宙萬物存在的規律。由此,在古典生活語言中,人們可體會到話語的意義、意蘊以及韻味。從此種意義上,林教授強調研究中國哲學就必須回到中國古典話語中去體會,在古典生活話語和古典學術話語中去領悟中國哲學的智慧。在理解古典話語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其進行現代意義的闡發,也就是需要将其以現存的現代生活話語和現代學術話語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兩者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對古典話語轉作現代性的诠釋,從而與現代生活話語及學術話語相結合,并通過現代生活與學術話語去體驗古典生活,使古典話語在現代話語中得以彰顯。


此外,林教授強調在建構中國自身的話語系統時,一定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主體性。認爲一定要正視自己的話語是可以承載思想之話語。同時,中國的文化也是一種具有主體性的文化。因此,中國的話語不能隻附屬于别人的話語思考,中國的文化也不能隻是作爲别人的陪侍。

最後,在講座的現場提問環節,在座師生踴躍提出自己的問題,林教授認真思考了每一個問題并作出了詳細解答。本次講座在大家對中國哲學擁有文化自主性和話語權的期盼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葛燦燦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活動影音——2023夏季貴陽孔學堂論辯大會陽明心學是佛學的翻版嗎?

2023夏季貴陽孔學堂論辯大會 陽明心學是佛學的翻版嗎? 無法收看請點此 宋代以降的儒學建構,從總體上說都是無法全然排除佛學影響的。但眾所周知,尤其是在晚明清初時期,人們對陽明心學進行反思性批評,對其最多的指責便是認為陽明心學的實質是佛學。換句話說,陽明心學幾乎就是佛學的儒學翻版。時間過去了近500年,我們今天應當如何看待陽明心學與佛學的關係?它是不是佛學的儒學翻版?這不僅是一個非常具有學術性的話

bottom of page